新華社西安1月28日電(記者欣芷如、毛海峰)“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讓一個職工回家。”西安紡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會主席楊義卿告訴記者,“對于困難職工來說,能保住崗位、有一份穩定收入,是他們最大的愿望。”
西紡集團和五環集團是西安的兩家國有紡織企業。西紡集團是由原西北三棉、西北四棉、西北六棉和西北一印等老國有紡織企業合并而成,目前有2000多名職工。五環集團在原西北第五棉紡織廠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目前在崗職工約有1800人。盡管職工平均收入不高,但西紡集團和五環集團以職工為中心,努力提升職工的獲得感、歸屬感。對于生活困難的職工,企業通過多種渠道對他們進行重點幫扶。
楊義卿和五環集團工會負責人袁瑞娟告訴記者,看病和子女教育的花銷是導致職工生活困難的兩個主要原因,而保住工作崗位、讓職工有穩定收入,對他們來說是頭等重要的事。楊義卿說:“去年七八月份,受效益影響,我們關了100臺織布機,實行輪流上崗,大家的工資都降一點,但盡量保住了每個職工的飯碗。”
當地省總工會、市總工會、民政局等各級組織給了西紡集團和五環集團不少資金補助,集團工會將這些資金全部用于對困難職工的幫扶,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楊義卿說:“我們自己也成立了一個‘愛心互助基金會’,每個職工都捐一點錢,工會再補貼一些,將這筆資金用到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逢年過節,我們都要給困難職工發點錢、發點生活用品,雖然數量不多,但總能給他們帶來一些暖意。”楊義卿提到,集團工會還牽頭幫助職工解決子女入學問題。
王本興是西紡集團的設備維修技術員,2012年,他查出了較嚴重的腎病,平均每個月看病吃藥要花七八百元。屋漏偏逢連夜雨,去年他的母親又查出肺癌,治療費用已經花了10多萬元,醫療報銷額度很小。
王本興告訴記者:“我每個月賺4000多元,是家里唯一的經濟收入來源。我愛人沒有固定工作,兒子目前在上小學六年級。”除了生活和看病的開銷,王本興每個月還要還1000多元的房貸,經濟上非常拮據。“廠里給了我很多幫助,還幫我解決了孩子上學問題。”說起自己的孩子,王本興眼里充滿暖意。
袁瑞娟介紹,集團工會每年都會到困難職工家里拜訪,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訴求。誰家孩子考上了大學,廠里都要發一筆錢給職工,給孩子補補學費的缺口、添置點生活學習用品。“我們廠里職工感情很好、很團結,誰家有了事情其他人都是搶著去幫忙。”
今年46歲的李新連是五環集團織布車間的一名女工,進廠工作已有20多年時間。愛人早逝,她靠著微薄的收入獨自撫養女兒長大。“我女兒在讀大四,去年剛考了研,她成績好、特別乖巧懂事。”
但李新連每個月的收入只有3000元,她要支付女兒的生活費、公租房房租和日常開銷,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幾乎積攢不下什么錢。她給女兒辦了助學貸款,用來支付大學四年的學費,一共兩萬四,馬上就要到期了,目前還沒有籌到足夠的錢。“幸好,廠里給了我很多補助,我娃兒考上大學的時候廠里幫我申請了5000元的補助,去年廠里還補助了我近1萬元。”說起廠里對自己的幫助,李新連充滿感激。
“能拉一把是一把,不能把一個人落下了。”袁瑞娟說。隆冬時節,西安兩家紡織廠里的織布機在高速運轉著,這里的職工用紡紗織布溫暖著他人,也被紡織企業溫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