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股韧性尽显 新质生产力动能突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07 09:38:59
来源:新华网

2024年A股韧性尽显 新质生产力动能突出

字体:

  截至2025年4月30日,A股上市公司共5411家,其中5402家已披露其2024年度财务数据。

  从企业收入情况看,2024年A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为717656.25亿元。5402家上市公司中有3046家实现了营业收入正增长,其中222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50%。制造业整体营业收入规模最高,经济支柱地位稳固。大型企业对整体营收有显著贡献。第一产业触底反弹、开始复苏,显示出我国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和抗风险能力。

  从企业盈利情况看,2024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为55901.42亿元。4303家2023年净利润为正的上市公司中有1879家公司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其中498家净利润增长率高于50%;1099家2023年净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中有288家扭亏为盈。金融业整体净利润规模和平均净利润规模皆为最高,国民经济发展血液作用显著。农、林、牧、渔业实现扭亏为盈。

  从企业研发情况看,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为18051.25亿元。2856家实现了研发支出正增长,其中261家研发支出增长率高于50%。制造业整体研发支出规模最高,显示出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社会创新的主体,通过加速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推动产业升级,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和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的核心引擎,有力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从企业市值表现看,2024年12月底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937238.79亿元。制造业整体市值规模最高,金融业上市公司平均市值规模最大且增长率最高,13个行业市值增长率为正。2024年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初见成效,市值管理从“合规达标”转向“价值跃升”新阶段。

  2024年上市公司整体收入表现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总额为717656.25亿元,较上年降低0.73%,平均营业收入为132.85亿元。3046家上市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正增长,其中222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50%。

  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业特征(见表1)。从营业收入整体规模看,营业收入合计最高的行业为制造业,为285012.17亿元,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5226.10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7976.64亿元)、汽车制造业(34699.83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5546.28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9112.38亿元)贡献较高,上述5个细分行业营业收入合计占制造业总营业收入的57.04%;其次为金融业(89634.41亿元)、建筑业(89107.59亿元)和采矿业(89064.71亿元)。从营业收入平均规模看,营业收入均值最高的行业为采矿业,为1086.15亿元;其次为建筑业(848.64亿元)、金融业(740.78亿元)和批发和零售业(269.83亿元)。从营业收入规模增长看,19个证监会门类行业中共6个行业增长率为正,营业收入增长率最高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为17.33%;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6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47%)。

  整体而言,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聚集的行业表现出色,突显我国经济在调结构和促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林、牧、渔业走出周期底部,开始复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事关国民生活和经济运行保障的行业保持稳健增长,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同时,房地产业收入持续低迷,消费相关行业收入表现乏力,进一步彰显了促消费、扩内需的紧迫性。

表1 2024年A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分行业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从营业收入排名看(见表2),营业收入最高的上市公司为中国石化(600028.SH),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0745.62亿元,其次是中国石油(601857.SH)和中国建筑(601668.SH),分别为29379.81亿元和21871.48亿元。从产权性质看,营业收入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7家为国有控股企业,3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从板块分布看,营业收入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9家来自沪市主板,1家来自深市主板;从省份分布看,营业收入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3家来自北京,3家来自广东,福建、上海、浙江和境外各1家;从行业分布看,营业收入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建筑业和金融业各有6家,制造业3家,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各有2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1家。

表2 2024年A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排名前20(金额单位:亿元)

  2024年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表现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为55901.42亿元,较上年降低3.09%,平均净利润为10.35亿元。4303家2023年净利润为正的上市公司中有1879家公司实现了净利润正增长,其中498家公司净利润增长超过50%;1099家2023年净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中有288家扭亏为盈。

  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表现行业间差异较为明显(见表3)。从净利润整体规模看,净利润合计最高的行业为金融业,为27485.57亿元;其次为制造业(12987.27亿元)和采矿业(6721.07亿元)。从净利润平均规模看,净利润均值最高的行业为金融业,为227.15亿元;其次为采矿业(81.96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9.38亿元),建筑业(19.06亿元)。从净利润规模增长率看,19个证监会门类行业中共4个行业增长率为正,农、林、牧、渔业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增长率最高的行业为综合,为23.91%;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21%),金融业(10.1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0.13%)。

  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增速为2.4%,创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最低水平,高利率、地缘冲突及供应链重构加剧了企业出口压力。我国虽以5%的GDP增速贡献全球30%增长,但外需疲软导致出口导向型企业承压。同时,国内需求结构分化,经济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对整体资本市场也产生了不利冲击。2024年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较上年略有下滑,但整体保持稳健,充分展示了我国经济的韧性。

 表3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分行业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注:其中,农、林、牧、渔业2023年亏损,2024年扭亏为盈;房地产业2023年盈利,2024年出现亏损;教育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于2023年和2024年持续亏损。  

  从净利润排名看(见表4),净利润最高的上市公司为工商银行(601398.SH),2024年实现净利润3669.46亿元,其次是建设银行(601939.SH)和农业银行(601288.SH),分别为3362.82亿元和2826.71亿元。从产权性质看,净利润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9家为国有控股企业,1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从板块分布看,净利润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全部来自沪市主板;从省份分布看,净利润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2家来自北京,广东和境外各2家,上海、贵州、福建和天津各1家;从行业分布看,净利润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2家来自金融业,采矿业4家,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各有1家。

 表4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排名前20(金额单位:亿元)

  2024年上市公司整体研发表现

  540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5040家披露了其研发支出数额,总研发支出为18051.25亿元,较上年降低0.62%,平均研发支出为3.58亿元。2856家实现了研发支出正增长,其中261家研发支出增长率高于50%。

  2024年上市公司整体研发支出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业特征(见表5)。从研发支出整体规模看,研发支出合计最高的行业为制造业,为12050.52亿元,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975.66亿元)、汽车制造业(1811.83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606.45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988.18亿元)、医药制造业(932.78亿元)贡献较高,上述5个细分行业研发支出合计占制造业总研发支出的69.03%;其次为建筑业(2322.15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791.59亿元)。从研发支出平均规模看,研发支出均值最高的行业为建筑业,为23.22亿元;其次为采矿业(12.82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09亿元),制造业(3.33亿元)。从研发支出规模增长看,19个证监会门类行业中共5个行业增长率为正,研发支出增长率最高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为8.48%;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8.29%),采矿业(8.07%)。

  上市公司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制造业是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底座,两个行业占据A股市场近80%的公司数量,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5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分行业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从研发支出排名看(表6),研发支出最高的上市公司为比亚迪(002594.SZ),2024年实现研发支出541.61亿元,其次是中国建筑(601668.SH)和中国移动(600941.SH),分别为454.59亿元和340.27亿元。从产权性质看,研发支出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6家为国有控股企业,4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从板块分布看,研发支出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4家来自沪市主板,5家来自深市主板,1家来自创业板;从省份分布看,研发支出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3家来自北京,3家来自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和境外各1家;从行业分布看,研发支出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8家来自制造业,建筑业7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家,采矿业2家。

  表6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排名前20(金额单位:亿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937238.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9%,平均市值为174.70亿元(见表7)。

  从市值整体规模看,市值合计最高的行业为制造业,为465801.84亿元,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3420.12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59238.82亿元),医药制造业(38665.01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38418.00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8148.15亿元)贡献较高,上述5个细分行业市值合计占制造业总市值的59.66%;其次为金融业(190605.70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0585.48亿元)。从市值平均规模看,市值均值最高的行业为金融业,为1575.25亿元;其次为采矿业(769.56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79.46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55.63亿元)。从市值规模增长看,19个证监会门类行业中13个行业增长率为正,市值增长率最高的行业为金融业,为37.06%;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3.76%),采矿业(21.13%)。

  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已从单纯的市值维护工具,演变为涵盖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传播的立体化治理体系。伴随新“国九条”系列政策的实施,市值管理从“合规达标”转向“价值跃升”新阶段。随着2025年“市值管理2.0”阶段的到来,这一制度将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表7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市值分行业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从市值排名看(见表8),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为工商银行(601398.SH),2024年12月31日的市值为22844.69亿元,其次是贵州茅台(600519.SH)和农业银行(601288.SH),分别为19144.45亿元和18308.66亿元。从产权性质看,市值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6家为国有控股企业,4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从板块分布看,市值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6家来自沪市主板,3家来自深市主板,1家来自创业板;从省份分布看,市值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1家来自北京,4家来自广东,2家来自境外,福建、四川和贵州各1家;从行业分布看,市值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8家来自金融业,制造业5家,采矿业4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家,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家。

 表8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前20(金额单位:亿元)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疲软,A股市场仍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答卷。从数据看,2024年A股市场以12.49%的市值增长和超93万亿元的整体规模,印证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信心,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与此同时,超70万亿的收入规模、超5.5万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以及超1.8万亿元的研发投入强度,为我国经济注入了长期向好的底气。

  具体来看,制造业以28.5万亿元的营业收入和超1.2万亿元的研发支出稳居各行业之首,凸显其作为实体经济根基的核心地位;采矿业以1086.15亿元的营收均值展现大型企业的压舱石作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则以2.65%的营收增长和16.07%的市值增长,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先锋力量。金融业则以27.5万亿元的净利润和37.06%的市值增长,印证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尽管部分行业仍面临转型阵痛仍需爬坡过坎,农、林、牧、渔业以17.33%的营收增速和8.48%的研发支出增速实现触底反弹,反映出乡村振兴与科技赋能的叠加效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则以11.14%的营收增长和20.21%的净利润增长,与农、林、牧、渔业交相辉映,为民生保障和经济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展望2025年,随着新“国九条”政策的落地与科技创新投入的加码,以及“市值管理2.0”政策的不断深化,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将进一步激发,推动我国经济在稳中求进中实现质的跃升。我国资本市场将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具韧性与活力的新篇章。  

 注1:文中数据统计口径为2025年4月30日披露了财务数据的5402家上市公司(含37家2025年新上市公司)。截至2025年4月30日,540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973863.39亿元。

  注2:文中计算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时系按照5402家上市公司2024年和2023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2024年当年摘牌的上市公司未在其中。计算研发支出和市值增长率时同理。

 (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产评估研究院院长 财政税务学院教授王竞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马里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梅延拓)

【纠错】 【责任编辑:黄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