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大峽谷深處,中國華能雅江公司的幫扶村墨脫縣宗榮村,初綠的茶樹嫩芽正隨著豐沛的雨水向上生長。打坑、栽苗、培土,茶園田埂間滿是村民勞作的身影。愛唱歌的扎西措姆放下手中的活計,唱起山歌來,不一會獨唱便成了合唱。在華能幫扶下發展的300畝茶葉基地從當初的“撂荒地”成了如今的“致富園”,扎西措姆說,只要悉心照料,茶葉就是金葉子,茶園就是聚寶盆。
在這里,華能雅江公司秉承援藏初心,十數年如一日,踐行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言辛苦、奉獻不計得失”的華能西藏精神,建電站、修公路、惠民生、謀發展……拉開了西藏大水電時代的序幕,唱響了一曲中國華能立足高原、發展西藏、造福百姓的昂揚藏歌。
筑壩:聚力水能興藏
“十三五”時期,華能雅江公司聚焦改善民生和服務西藏發展大局,扎根雪域高原,全力保障藏木水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作為西藏電網主力電源,藏木水電站累計發電量超過100億千瓦時,為雪域高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結合水電站建設,雅江公司先后投資2.3億元,改造省道306線86公里,修建拉綏橋、藏木大橋。克服疫情影響,雅江公司2020年在山南市又投產一座水電站,以電站建設拉動西藏新農村建設,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
2015年底,華能援建墨脫縣亞讓水電站及線路延伸工程全部投產,徹底解決了墨脫人民用電難的問題。“十三五”期間,雅江公司堅持低電價、優服務,建成電力調控中心和“調控一體、智能輸配”的可再生能源局域示范微電網,不斷提升全縣用電質量。
華能雅江公司充分發揮能源電力央企優勢,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積極開展“以就業促脫貧”專項行動,累計招聘西藏本地生源41人,吸納藏族同胞7500余人次參與工程建設,增設“扶貧公益崗”,優先聘用當地百姓,增加百姓收入。
截至目前,華能在藏投資累計超過200億元,“十三五”時期,華能無償援助西藏1.5億元,支持落后地區電力建設,推動西藏電力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雅江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杜燦勛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實施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為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擘畫了藍圖。雅江公司將繼續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而努力奮斗。
筑路:聯通蓮花秘境
要說進藏的路難走,那是沒有走過墨脫的路。
為了突破發展瓶頸,華能投資20.15億元,穿越4500米雪山、森林、峽谷與隧道,深入無人區,建設總長66.9公里的派墨農村公路。這條路大大縮短進出墨脫的路程,并與扎墨公路形成交通環線。目前,公路已有58公里建成通車,計劃于2021年實現全線連通。通車后,將有效提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觀光旅游、優質農產品的銷售,全面帶動地方的旅游、商業、農牧業發展,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經濟自我造血功能作出積極貢獻。
在派墨農村公路建設過程中,華能投入1.8億元采購全斷面雙護盾硬巖掘進機(TBM)進行多雄拉特長隧道施工,減小了爆破施工對周邊自然環境的擾動;投入2500萬元環保專項資金,在沿線路基路肩和渣場區栽植灌木、喬木3300余株,累計撒播灌草花超過17萬平方米;對200余株胸徑大于80厘米的古樹進行掛牌保護,對21株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桫欏實施避讓或就近移栽保護。
筑夢:決戰脫貧攻堅
在完成墨脫電力援藏后,華能人沒有著急轉身離開,而是選擇留下堅守。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2011年以來,華能先后組建9批次共26支“強基惠民”駐村工作隊,派出扶貧干部103人次,先后入駐浪卡子縣雜塘村,加查縣瑪羅村、達堆村,墨脫縣墨脫村、亞東村等地,幫助百姓脫貧致富。
在墨脫縣脫貧難度大、自然條件艱苦、交通極為不便的幫辛村、幫果村、宗榮村,華能的駐村工作隊積極協助村“兩委”探索各村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帶領老百姓增收致富。駐幫果村和駐宗榮村工作隊緊扣“墨脫茶葉”做文章,發展茶葉種植,創收兩萬余元。駐幫辛村工作隊發展“墨脫石鍋”特色產業,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互聯網”的經營模式,統一了石鍋加工標準、拓寬了銷售渠道。2019年,幫辛村通過石鍋產業合作社增收104.9萬元。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為此,華能雅江公司先后投入“棟梁工程”助學金27萬余元,對品學兼優的學生給予獎勵,對困難家庭的學生進行資助。與此同時,公司還定期舉辦“國企開放日”活動,邀請小學生到水電站參觀學習,形成了興學重教的良好氛圍。
經過華能雅江公司與當地百姓的共同努力,2018年12月,幫辛村、幫果村、宗榮村三個自然村實現整體脫貧。黨建互聯共建、同舟工程救急、祝福工程興農、飲用水凈化、入戶浴室及廁所修建、村內道路硬化、供電線路改造……一樁樁“小事”鞏固著百姓脫貧的成果,延伸著百姓奔小康的“振興路”。
肩負“三色公司”使命,華能攜手藏區人民共同發展,為西藏能源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杜燦勛說,“十四五”時期,華能雅江公司將研究建立鞏固脫貧成果,充分利用公司在藏項目吸納當地百姓就業,全面對接國家戰略,讓雪域高原百姓共享發展成果。(柳田 歐美昌)